核心提示:在有的人眼里,中南海的工作人员一定是“神通广大”、“一呼百应”。这种看法绝对是误解,但它倒给在中南海工作的同志敲了警钟。
1998年李*鹏在红嘴视察
文章摘自《外交人生》 作者:吕聪敏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1988年春节后的一天,时任外交部美大司司长的刘华秋同志通知我:李*鹏同志需要一个外事秘书,部里认为你去比较合适。干部司今天已经接到中组部的调令,让你尽快办手续。他说这是组织决定,不是征求我的意见。
说实话,对这件事,我事先一无所知。我当时也是美大司的领导成员之一,分管加澳新和南太事务,同时担任党总支书记。但对于我调动一事,刘华秋和其他司领导都守口如瓶,没有一点异常表现或暗示。华秋同志与我谈话后,我虽颇感意外,但内心还是很高兴的。因为能够到总理身边工作,是组织上对我的极大信任,对此我只有感激。
这时,正值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前夕,李*鹏同志作为国务院代总理正忙于大会准备工作,总理办公室主任李世忠和我谈了话。他态度诚恳地欢迎我的到来,并说已与国务院外办(现中央外办)商定,让我先在外办熟悉情况,主要负责与总理外事活动有关的事项,给我安了一个总理外事联络员的头衔。时隔不久,我的关系就正式转至总理办公室,中组部的任命通知明确我为总理秘书。
从外交部到中南海,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一个新的起点。从外交部的一个司到“总理府”,工作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给李*鹏总理当秘书,是我人生旅途中一段难忘的宝贵经历。在总理办公室长达10年的工作中,我与李世忠、姜云宝、吴文昌、郑怀生以及万经常、赵留江、牛光明、王伟夫、申建波等同志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天,我们这些人虽已各奔东西,很少能聚在一起,但在中南海共事多年的那份情、那份缘是难以忘怀的。
到中南海工作后,外交部的同事经常问我有何感受,我的回答往往就是一句话:当好秘书不容易。这不是敷衍之词,而是由衷之言。能为中央领导同志当秘书是幸运的、光荣的,但我心里很明白,从学识到能力我还有很大差距,工作确实有压力。这种压力告诉我也提醒我,当一个优秀的、合格的秘书确实不容易!
近日翻阅资料时发现,李*鹏同志在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时就办公厅和秘书工作有一段很精辟的话。他说,办公厅工作十分复杂,但要突出三项重点:一是信息调研,二是督促检查,三是日常工作运转。信息工作要求实,要在深入上下工夫;督促工作要落实,不要走过场;日常工作运转要务实,不要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这段话把办公厅和秘书工作的范围、要求讲得十分清楚。当然,如何熟悉工作要领,掌握好这些要求,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秘书特别是高层领导的秘书,从事我们这项工作的人,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不同的感悟、经验和方法,但有一些却是共同的。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归纳了这么几条:
政治上要过硬
秘书,作为领导人的侧近人员和直接助手,虽不是决策者,但负有为领导决策和落实决策做好服务工作的责任。服务是秘书工作的基本特征,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服务,才能体现秘书工作的价值。服务的方面很多,如调查研究、提供信息、审核把关、提出建议、沟通协调、督促落实等,而要服务得好,就必须具备提供优质服务的政治素质和能力。要具备这个素质和能力,就必须不断地、持之以恒地学习。
秘书因工作关系,能在第一时间看到中央的文件,听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传递文件是秘书的工作,但不能只当“二传手”和“通讯员”,还要在职责允许的范围内认真阅读,掌握精神实质,这样才能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此前我在外交部工作时,只管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业务比较单一,视野不宽。现在工作环境变了,业务范围宽了,要求更高了,迫使自己更加刻苦地学习,学会从政策上考虑问题,从全局观察问题,从事物的内在联系分析问题。
工作要勤奋
秘书工作是领导同志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领导工作的延伸和辅助部分,一刻也不能脱节。秘书确实很忙,每天接触的文电和资料无数,往往苦于事务缠身,不能多花时间认真钻研。我的体会是,事在人为,只要合理安排,是完全可以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学习也是为了做好工作。
我分管外事这一摊子事,不仅要安排好活动,还要跟踪形势动态,掌握主要涉外部门的工作情况。我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陷入事务主义,每天必须多看材料,重要的信息和想法要随时记下来。没有现成材料时,要主动去问、去找。如需向领导报告的信息,还要提炼和归纳。
说秘书工作是个“苦差事”,此话不假。时间总觉得不够用,加班熬夜习以为常,睡梦中被叫醒、饭桌上被请走、旅途中被召回的情况也不稀奇。工作的性质决定你必须做到招之即来,任何时候都能以饱满的热情领受任务,完成使命。所以,懒人做不了秘书,秘书不能偷懒。 |